抗战初期中国对德外交:蒋百里的使命与挑战
背景:中国抗战初期的外交困境
1937年,随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爆发,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拉开序幕。当时中国国力薄弱,尽管投入了最精锐的德械师和德训师,仍难以抵挡日军攻势。在这种危急形势下,中国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国际支持,特别是希望获得德国的援助。
选择德国作为外交突破口有三个重要考量:
1. 德国的国际影响力:1937年的德国已成为世界强国,军事实力雄厚,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话语权。若能争取到德国的支持,将产生示范效应,带动其他国家与中国改善关系。
2. 中德历史渊源:德国是唯一曾向中国支付战争赔款的列强(1924年一战赔款)。一战后,德国为开拓中国市场,迅速恢复与华关系,两国进入蜜月期,德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,这使中国对德国抱有一定期待。
3. 德日特殊关系:作为法西斯国家,德国与日本关系密切。日本发现中国军队中有德国顾问后,向德国施压要求停止援华。而当时中国高端武器几乎全部依赖德国进口,若中断将对抗战造成严重影响。
蒋百里:出使德国的理想人选
展开剩余78%为何选择没有实权的蒋百里担任这一重要使命?原因有四:
1. 显赫的军事背景:1882年生于浙江的蒋百里,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,后因崇尚德国军制于1906年转赴德国军校深造,甚至曾在德军实习。作为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,他在军界享有兵学泰斗的美誉,这种背景正符合德国对军事人才的重视。
2. 蒋介石的信任:虽然1930年曾与蒋介石有过矛盾,但蒋百里在1935年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,并在西安事变调解中发挥重要作用,深得蒋介石信任。
3. 深厚的德国人脉:蒋百里在德留学期间,与德军统帅兴登堡结为好友,获得《战略论》作者伯卢麦的赏识,并在德军参谋总部实习时结识了许多后来成为军政要员的人士。
4. 丰富的外交经验:早在晚清时期,蒋百里就曾随荫昌赴德筹划中德美三国同盟;巴黎和会期间,他也以民间身份参与外交活动。
艰难的使命与有限成果
1937年9月,蒋百里受命出使,首站选择罗马。虽然在意大利受到礼遇,但实质性进展有限。11月转赴柏林后,他先后会见了德国外长、国防部长以及纳粹核心人物戈林、里宾特洛甫。
与戈林的会谈尤为关键。戈林中国因亲共招致日本进攻的论调被蒋百里有力驳斥,他指出日本是以防共为名行侵略之实。这番言论让戈林改变了态度,最终承诺不因日本压力而中止中德军火贸易。
这一突破也影响了意大利的态度。墨索里尼亲自接见蒋百里,同意中国在意大利采购价值1亿中国币的军用物资,包括工业机械、飞机、战车等装备。
历史评价
与抗战后期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中国不同,蒋百里出使时正值中国最孤立无援的时期,目的地还是日本的盟国,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。
客观来看,这次外交行动成果有限:德国仅承诺维持现有合作,未满足中国获得更先进武器和牵制日本的期望。但蒋百里通过德国媒体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抗战的决心,并撰写《日本人》一书,分析日本民族性,预言中国必胜,让西方首次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。
正如外交家顾维钧所言,当时西方普遍认为中国这样一个政治分裂、经济落后、军备匮乏的国家不可能战胜现代化的日本。蒋百里的努力改变了这一认知,为后来国际援华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
下一篇:没有了
